福建省档案馆发现了一批尘封已久的家书,这些泛黄的纸张上记录着北洋水师营务处总办罗丰禄给家人的私密内容。
这批数十封家书让人看出了“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水师高层的真实嘴脸。
我们读过的很多历史书上都说北洋水师失败是因为装备落后、火力不足,可这些家书却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当高层将领自己都不相信能赢,还有心思忙着安排家人和亲戚躲避战火,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呢?
李中堂的"保船避战"展开剩余89%翻开这些家书,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1890年4月15日罗丰禄写给二哥的那封信。
当时,距离“甲午战争”爆发还有整整四年,日本的军事威胁已经初现端倪。
而作为清政府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大清帝国的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却早早表态:"海上断不用兵"。
罗丰禄在信中不加掩饰地透露了这位上司的想法:"中堂大人虽建水师,实不欲轻启战端,屡言海上断不用兵。我等奉命办事,自当遵从其意。"
这种消极态度从战争爆发前四年就已经形成,可见李鸿章对于即将到来的海上较量根本没有任何必胜的信心。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封家书中,罗丰禄还提到了李鸿章的"保船避战"策略:
"中堂言,船只花费国帑巨万,乃国之重器,不可轻损。故策略以保全船只为上,避其锋芒为要。"
这种思想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表现得畏首畏尾,始终处于被动防守状态,最终导致了惨重的失败。
李鸿章这种"海上断不用兵"的态度,表面上看是谨慎,实际上是他对日本军事实力的恐惧和对自己创建的北洋水师缺乏信心。
作为一个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如果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能打赢,那么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高层官员的自保心态“甲午战争”爆发后,身为北洋水师高级军官的罗丰禄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全力以赴打好这场保卫国家的战争,而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家人。
从1894年的家书中可以看出,战争伊始,罗丰禄就匆忙将妻儿从前线旅顺送回福建老家。
"近因倭寇肆虐,恐及池鱼配资栈,已遣内眷回闽,居住祖宅。"罗丰禄在给亲戚的信中这样写道。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为李鸿章的心腹,他对这场战争的前景非常悲观,认为日军很可能会攻占旅顺,因此提前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更令人不齿的是,当1894年9月黄海海战结束后,北洋水师已经遭受重创,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罗丰禄却在忙着为自己的侄子谋求安全的职位。
1895年1月18日,他给丁汝昌的信中写道:
"犬侄年幼,尚需历练,不堪重任,恳请将军念在旧情,调其赴后方文职。"
在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个高级军官竟然利用自己的职权和人脉关系,把亲戚调离危险的前线。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军人的职业操守,更是对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普通将士的极大不公。
从这些家书中可以看出,罗丰禄心中根本没有什么家国情怀,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家族利益和个人前程。
当北洋水师面临覆灭的危险时,罗丰禄在1895年2月3日的家书中写道:
"局势危急,恐有不测。若有不幸,望兄长照顾家眷。我已将俸银大部存于天津某银号,密钥随信寄上。"
面对国家的危难,他想的不是如何力挽狂澜,而是如何保全个人财产。
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在北洋水师高层中并非个例,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和没落。
自欺欺人的高级将领1895年1月5日,也就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罗丰禄给他的七姨太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他竟然幻想日本"兵力饷力已竭尽无余",认为战争即将结束,清朝有望取得胜利。
"倭寇虽初有胜绩,然久战必疲,兵力饷力已竭尽无余。我大清国土广袤,人口众多,只需坚持,胜利在望。"
这种自欺欺人的判断,完全不符合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事实上,当时日军正处于攻势,而北洋水师已经被迫退守威海卫,处境十分危险。
罗丰禄作为北洋水师营务处总办,本应对战局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这种不切实际的乐观情绪,既反映了他对战争形势的无知,也暴露了他逃避现实的心理。
更可笑的是,就在他写这封信的25天后,1895年1月30日,日军就攻占了威海卫南北帮炮台,北洋水师被完全包围,覆灭已成定局。
仅仅四天后,罗丰禄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在2月3日的家书中,他不再谈什么"胜利在望",而是开始担忧自己的前程:"水师覆灭在即,恐朝廷问罪,罗某或将受牵连。"
这种判断力的严重缺陷和面对现实的摇摆不定,不仅是罗丰禄一个人的问题,也是整个北洋水师高层的通病。
他们不是根据客观事实来制定战略,而是凭借主观臆想来指挥战争,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
关键时刻谁在为国捐躯当北洋水师面临最后的覆灭时,罗丰禄的表现更是令人失望。
1895年2月3日,当北洋水师被日军包围,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刻,罗丰禄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水师覆灭在即,我已设法脱身,或往天津,或返闽中,尚未决定。"
在国家和军队最需要每一个人奋力一搏的关键时刻,这位高级将领想的竟然是如何逃脱责任,如何保全自己。这与那些选择与军舰共存亡的普通官兵形成了鲜明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罗丰禄密谋逃跑的同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和管带刘步蟾等人却选择了殉国。
尽管丁汝昌在之前也曾帮助罗丰禄将其侄子调离危险岗位,但在最后关头,他还是选择了尽忠职守,以身殉国。
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罗丰禄等人的自私和怯懦。
正是这些高级将领的不负责任和缺乏牺牲精神,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他们辜负了那些为国捐躯的普通将士,也辜负了全国人民的期望。
从罗丰禄的家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北洋水师的失败绝非仅仅是武器装备落后和敌我力量悬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指挥层的精神溃败和道德沦丧。
当一支军队的高层将领都没有必胜的信心和为国牺牲的勇气时,这支军队注定难逃失败的命运!
《——【·结语·】——》这批在福建发现的家书,揭示了北洋水师覆灭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
表面上看,北洋水师是败给了日本的坚船利炮,但实际上,他们更是败给了自己人的贪生怕死和精神溃败。
一支军队如果连自己的指挥官都对胜利丧失信心,甚至提前做好逃跑的准备配资栈,那这支军队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资料来源: 《北洋水师档案全集》(福建省档案馆,2023年版) 《甲午战争再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 《罗丰禄家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24年)发布于:河南省美港通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